首先,受周圍生活環境的制約,村民對建設公共墓地有一種排外心理。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不同地區對死亡的理解不同,比如死者停放時間的長短,埋葬的方向,火化的方式等。,導致喪葬觀念不同。中國地形多山,西北高,很多人在山坡或梯田上建墳。東南水鄉平坦,很多人在風景如畫的山上建墳。在中國廣大的農村,不同的地域差異造就了不同的喪葬文化。由于地域差異,村民對發展農村公益性墓地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對新信息接觸不足,對新的喪葬文化觀念接受相對較慢。所以我們現在提倡的鄉風轉變,生態文明殯葬,很難有效實施。同時,在每一個村落的安葬環境中,即使一些有新思想的人想改變傳統落后的安葬方式,也因為親友的一句話而難以實施。
其次,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農村富裕家庭的喪葬用品非常奢侈。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農村人發了財。受社會浮躁心態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一些富裕家庭花幾萬建墓地,以示家族聲譽。建的墓地比普通住宅大,破壞了周邊環境,造成了資金和耕地的嚴重浪費。大多數村民普遍認為,大祖墳、高墓碑是對逝者和先人最好的孝敬,也能給后代帶來好運。這種發展趨勢越來越嚴重,建大墓立高碑的現象越來越多。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建設墓地所需的石材等耗材量約為2000萬立方米。在農村不良喪葬觀念的影響下,修建墓地所用的石材大多為天然石材,制作棺材需要大量木材。農村普遍認為棺材越大越好。使用的木材和石材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有人說,給死人燒的東西越多,就越是在另一個世界。你不會窮,所以你成堆地焚燒“紙馬車”和“紙錢”,以寄托對逝者的美好祝愿,但這也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最后,公益性公墓規劃建設滯后,政策制定嚴重滯后。在中國西北和西南的一些地區,85%以上的村民將死者埋葬在附近的農田里,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小不一、布局分散的墳墓。山東平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積小,人死后需要葬在耕地上。不僅墓地占用耕地,而且墓地周圍還種植了樹木,進一步加劇了耕地短缺的不利影響。陰面附近的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的生長可能會受到影響。這種發展趨勢實在令人擔憂。近年來,全國各地民政部門在農村公益性公墓規劃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后續工作不能及時跟進,政策相對滯后,農村公墓建設投入不足,未納入農村民生工程。
濟南陵園網資訊